沈陽:小病到社區 基層醫衛機構回歸公益“沒想到咱也能有自己的‘家庭醫生’,還不花一分錢!”10月26日,在沈陽市和平區鐵軍社區衛生服務站,65歲的李慧珍高興地與服務站站長陶德慶簽訂了“家庭醫生”協議書,拿到了一張聯系卡。
憑這張卡,可以享受每年一次的心電圖、中醫診脈、血糖檢測、尿常規檢測等免費服務項目;家庭成員身體不適時,家庭醫生會給出建議、健康指導。60歲以上老人,每年還有一次免費健康體檢。
截至目前,僅和平區“家庭醫生”簽約家庭就超過了5000戶,下一步,“家庭醫生”服務還將在全市推廣。
“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不再忙活賺錢,而是真正回歸公益,專心防病治病、為居民做好健康服務,是沈陽醫改以來的一大收獲。”遼寧省委常委、沈陽市委書記曾維說。
為緩解“看病難、看病貴”,2009年底沈陽啟動醫改。以實施國家基本藥物制度為突破口,沈陽進行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人事、分配、保障、管理、藥品采購等五方面的綜合改革,破除“以藥補醫”機制。累計投入醫改資金98.7億元,其中新增醫改投入40億元,相當于改革前8年衛生事業投入總和。
沈陽新民市大民屯鎮小民屯村62歲的王順學患有腦血栓,對于醫改的變化,這位“老病號”感受很深:“這兩年,眼瞅著藥價低了、服務好了。”
醫改后,沈陽146家政府辦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徹底告別了“以藥補醫”,307種國家基本藥物和212種省增補藥物實行省統一采購,全部實行零差率銷售。“過去一瓶青霉素50元,現在10多元。以前每天患者比醫生還少;現在門診量從改革前的年均不到2萬人次上升到一年17萬人次。”沈陽和平區北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負責人告訴記者。
伴隨著財政補貼大幅增加,全市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醫務人員月人均收入增長800元,達到3527元。沈 陽市鐵西區中心醫院院長郭穎感慨:“如今不用靠藥品加成,只靠基礎工資和績效考核,醫生們也能拿到比較滿意的收入,精氣神都變了,服務品質自然提升。”
不僅僅是藥品降價、服務增質,沈陽醫改還力求將改革成果惠及每一位居民。為實現全民醫保,讓人人都能看得起病,一系列政策措施相繼出臺:
將低保、五保、重度殘疾人和重點優撫對象全部納入居民醫保和新農合參保、參合范圍,個人繳費部分完全由財政補助;
把近18萬名計劃經濟時期遺留的破產、困難國有、集體企業退休人員納入職工醫保體系,年劃撥個人賬戶資金總額過億……
截至2012年底,沈陽市全民基本醫保制度框架初步形成,城鎮職工、城鎮居民、新農合參保率均高于90%。在擴面基礎上,基本醫療保障水平大幅提高。各級財政對城鎮居民醫保人均補助標準從145元提高到280元,對新農合補助標準達到人均200元;職工醫保、居民醫保、新農合政策范圍內住院費用報銷比例分別達到75%、70%、70%;職工醫保、居民醫保最高支付限額分別達到40萬元和18萬元。
小病到社區,成為越來越多沈陽市民的共識。今年上半年,全市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總門診人次超過259萬,比去年同期增加25%左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