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轉型下的醫改:家庭醫生或成金鑰匙來源:醫藥網網址:http://www.PharmNet.com.cn
“雖然醫改是個具體的領域,但在中國更是一個社會轉型和公共治理轉型的問題”,社科院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朱恒鵬稱,醫改要通過公共治理讓醫生流動起來或為醫改注入新活力。
新醫改進行到第七年,仍有很多問題待解。市場經濟帶來財富的增加,但社會也存在階級固化、貧富差距拉大等問題,朱恒鵬認為,經濟增長帶來好處同時也有不利之處,社會分層帶來潛在社會沖突,醫改存在各利益方的博弈,這個過程要求公共治理必須要轉型。
如何緩解大醫院人流壓力、讓社區醫院發揮基層作用,社科院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王震認為醫生應該流動起來,讓公立醫院醫生從單位人走向社會人,其中家庭醫生或成為醫改的金鑰匙。
隨著人口老齡化進程加快,以及疾病譜的變化,健康管理,如慢病治療等,將成為醫療領域未來發展的重點。王震指出,家庭醫生和社區醫療機構應成為健康管理服務的供給主體。而阻礙當前社區醫療機構功能發揮的原因就在于,行政化資源配置體制下,醫療機構激勵機制扭曲,資源不斷向上集聚,三甲醫院虹吸醫生、患者、床位,社區機構自然競爭力有限。因此,他認為,放活醫生這一醫療行業的核心資源,使其從單位人走向社會人。
王震認為,現代社區的特征是網絡化,流動性,行政化和機構化的社區醫療衛生服務難以滿足需求。要構建以人為本的現代治理模式,以居民需求為中心的調整供給結構。以醫生為中心來重構社區醫療衛生服務。符合這種初級醫療衛生保健服務特點的衛生服務應該是個體化而非機構化,要建立新的人才評價機制,要實現社會化人才流動。在政府和市場之間要有一個寬厚的社會層,這個社會層由社會組織構成,很多矛盾能在此化解。
今年6月份,國務院醫改辦、國家衛計委等七部委發布《關于推進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的指導意見》,《意見》指出,今年在200個公立醫院綜合改革試點城市開展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明年家庭醫生簽約服務覆蓋率達到30%以上;到2020年力爭將簽約服務擴大到全體人群。在此之前,已有多地試點,例如上海推出了“1+1+1”簽約服務制,即居民在自愿選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家庭醫生簽約的基礎上,再選擇一家區級醫療機構、一家市級醫療機構進行簽約,形成“1+1+1”簽約醫療機構組合。
試點初行,上海市居民多有異議,認為這是限制本地人去三甲醫院看病,把更多資源讓給了外地人。
為了保證家庭醫生服務質量,長寧區衛計委主任葛敏曾介紹,長寧區除了安排家庭醫生出國培訓外,還要求家庭醫生五年內拿到營養師、健康管理師、心理咨詢師等資格證書,培養他們各種技能,要有專科醫生不具備的溝通能力。比如說,健康管理師對病人進行管理時,除了對有些特別嚴重的高血壓患者指導要不要去看全科醫生,還會建議患者做什么運動、飲食、心情來保證疾病平穩。在治療之外更多進行健康管理,是家庭醫生的責任之一。
上海市決策委員會委員、上海市醫改辦副主任許速在12月2日財新峰會健康點醫療專場的主旨演講時,在自己的手機上打開社區綜合改革“云管理”的APP實時可以看到上海市所有社區醫院的綜合醫療數據,手機顯示活動當天上海市家庭醫生1+1+1轉診服務關系的簽約數突破了百萬。
許速認為,大數據能把宏觀問題量化,為微觀的解決方案提供參考。通過大數據建立了評價機制,標化工作總量,形成了財政補償機制。同時,對于家庭醫生薪酬,根據總體工作量結構、每個工作量單價,量化家庭醫生年收入。量化中看到執行力的情況,有利于家庭醫生簽約制的推進。
“家庭醫生或為醫改金鑰匙,讓醫生流動起來更利于資源有效配置”,王震總結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