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醫藥并購動作頻頻來源:醫藥觀察家報
近期,生物醫藥板塊上市公司的并購重組動作,引發市場關注。截至8月20日,申萬一級行業生物醫藥板塊上市公司共發生了356起并購重組,涉及金額約1012.32億元。其中,正在進行中的并購重組達193起,除12起并購重組失敗,其余151起并購重組已經完成。
行業龍頭并購步伐加快
在發生并購重組重大事項的生物醫藥公司中,涉及資產金額超過10億元的并購事項約30家。其中,哈爾濱譽衡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在今年1月23日與普德藥業的5名股東分別簽訂了股權轉讓協議,約定公司以23.9億元收購普德藥業股東持有的1.18億股股份,占普德藥業股份總額的85%。
譽衡藥業相關人士表示,“這次并購重組較為契合我們的發展戰略,有助于完善公司產品線,提升盈利能力,增強核心競爭力;交易完成后,我們將通過開展技術、營銷等方面的資源整合,實現協同效應,壯大上市公司主營業務,實現快速發展。”
據介紹,目前,該公司新產品開發周期長且投入費用高,公司自主研發的新產品短時間內難以滿足企業快速發展需要。通過本次并購,譽衡藥業可以在短時間內獲得標的資產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優勢產品,豐富上市公司醫藥產品品種,進一步增加其在醫藥領域的核心競爭力。同時,普德藥業的凍干生產線、固體制劑生產線、水針生產線和原料藥生產線等,都將有助于譽衡藥業逐步完善產業鏈條,增強市場競爭能力。
除了直接收購,也有公司通過借殼達到上市的目的。今年4月份,重慶桐君閣股份有限公司發布了重大資產置換、發行股份購買資產,并募集配套資金暨關聯交易預案。桐君閣擬以其擁有的全部資產和負債(即置出資產)與中節能太陽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16名股東持有的公司100%股權(即置入資產)中的等值部分進行置換。截至去年12月31日,置入資產的評估值和交易價格均為85.25億元。交易后,桐君閣的實際控制人和控股股東也隨即發生變更。
“不少有一定資金實力的醫藥公司將并購重組作為不斷做大做強的主要途徑,特別是一些企業借助資本市場的融資功能,通過并購實現業績快速增長。”信達證券醫藥生物行業分析師李惜浣表示,近年來,我國醫藥行業競爭激烈,包括GMP(生產質量管理規范)改造等在內的行業門檻越來越高,中小醫藥公司生存壓力加大,而這也有利于行業集中度的提升。“此外,目前醫藥產業總體上小、散、低的狀態,也讓行業中地位領先的上市公司通過并購實現產業鏈整合的想法具備較大可行性。”李惜浣表示。
拓寬領域擴大產業布局
在業內看來,由于國內醫藥市場存在廣闊的發展空間,未來生物醫藥行業并購重組仍具有較大空間。行業內的上市公司,目前正將并購重組項目向上下游領域拓展。目前來看,對連鎖藥店、醫療器械、獨家產品和產品線補充等并購的布局最為普遍。
在連鎖藥店并購方面,云南鴻翔一心堂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今年以來已開展了多次并購。上半年,該公司完成對海南聯合廣安堂藥品超市連鎖經營有限公司的收購,正式進軍海南市場。此外,該公司目前正在開展對山西百姓平價大藥房門店資產及其存貨等的收購項目。
該公司披露的公告顯示,截至今年6月30日,一心堂上半年共花費約8.88億元收購了457家連鎖藥品超市門店。而該公司日前披露一份募資預案顯示,擬以每股54.61元的價格發行不超過1431.35萬股,募資不超過7.82億元,用于直營連鎖營銷網絡建設、“互聯網+”商業模式升級改造項目以及補充流動資金等方面。
“藥企追逐新技術、新模式的并購方向符合當下市場的發展趨勢。隨著資本運作越來越成熟,未來行業并購整合的戰略可能會發生一系列變化。”廣證恒生證券醫藥行業研究員唐愛金發表研報表示。
唐愛金認為,由于一級市場價格高企和優質標的日益稀缺,以增厚利潤為主的大體量并購難度較大。就企業戰略而言,傳統企業向新興領域的并購或風起云涌,比如互聯網醫療、新技術新模式(基因測序、細胞治療、干細胞等),一級市場將成為二級市場的并購風向標。此外,海外并購有可能成為新的發展方向。
廣證恒生證券分析師姬浩認為,“在近期的醫藥并購重組中,連續資本運作成為特點,主要是因為開展并購的公司多為地方性連鎖藥店。出于醫藥電商概念和醫藥分開的預期,這些連鎖藥店開始通過不斷地跑馬圈地,擴大經營版圖,占領藥店終端。隨著醫藥電商化的不斷推進和相關配套政策的出臺,這些不斷被并購的連鎖藥店有望集聚成為強大的終端優勢。”
(本文來源于《經濟日報》)
動態
近百家公司半年報出爐
每年的8月是上市公司密集公布半年報的時段。據統計,截止8月25日,已經有近百家醫藥上市公司公布了2015年上半年業績報告。在這近百家醫藥上市公司中,營收增長超過30%以上的有11家,而凈利潤增長超過30%以上的則有25家,其中有13家凈利潤超過50%。有22家營業收入同比下滑,凈利潤同比下降的醫藥上市公司則有20家。
不久前,工信部公布了今年上半年醫藥工業運行情況,1-6月,醫藥工業規模以上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2355.61億元,同比增長8.91%,高于全國工業整體增速7.51個百分點,但較上年同期降低4.76個百分點。而在這近百家上市公司中,營收增長11.74%,顯然要高于總體醫藥工業營收增長水平。
同時,1-6月,醫藥工業規模以上企業實現利潤總額1262.05億元,同比增長12.85%,高于全國工業整體增速13.55個百分點,但較上年同期降低1.87個百分點。而這些發布年報的上市公司,凈利潤總體增長高達23.72%,遠高于總體醫藥工業凈利潤增長水平。
從凈利潤高速增長(30%以上)的企業來看,新興領域和專科領域的制藥公司成為大贏家,例如上海萊仕(379.03%)主要經營血液制品,爾康藥業(104.86%)主營藥用輔料,通化東寶(76.04%)專攻糖尿病用藥領域,翰宇藥業(81.74%)專注多肽藥物,長春高新(65.27%)則主要是生物制品領域,此外制劑出口的華海藥業(82.60%),資產重組的華潤萬東(84.42%)等企業也表現優異。
而在凈利潤下滑的企業,則主要集中受化學原料藥需求以及價格下跌的拖累,包括北大醫藥、四環生物、海正藥業、新合成、新華制藥、華源生物等企業均在此列,而中成藥企業中,中恒集團、健民集團以及濟民制藥等企業也位居在跌幅榜前十位。
(健康界)
廣藥投10億元進軍醫院領域
繼上月宣布1.5億元參股重慶醫藥集團后,廣藥集團日前發布公告稱,將出資10億元,與濟寧市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深圳市基石創業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及濟寧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管理委員會成立合作公司,其中廣藥占合資公司股份比例為33%,合資公司將進行醫院投資并參與建設、經營和管理。
公告稱,廣藥白云山已與濟寧衛計委、深圳市基石資本及濟寧高新區簽訂《合作框架協議書》。濟寧衛計委擬以濟寧醫療發展有限責任公司為依托,濟寧高新區擬以濟寧高新創達科技創業服務有限公司為依托,與廣藥白云山、基石資本合作成立合作公司,以合作公司為主體承接濟寧市直六家醫院的資產(土地、房產、設備等)及供應鏈業務(藥品、耗材、設備采購業務)、醫技業務(檢驗、放射、病理業務)、醫療建設綜合服務(基建、物業管理)、醫院管理等業務。
根據《框架協議》,廣藥白云山擬現金出資人民幣10億元左右、占股約33%;基石資本擬現金出資5億元左右、占股約15%;濟醫發以其擁有的符合法律規定、可以用于出資的資產,以各方共同認可評估機構的評估結果為依據,經各方協商確定后作價出資(初步擬定評估作價11.5億元左右),占股約49%;高新創達現金出資并通過一定方式直接或間接占股約2%;各方同意以合法合規方式預留約1%股權用于未來激勵。
據悉,濟寧市直六家醫院包括濟寧市第一人民醫院(濟寧市屬醫院中規模最大的醫院,三甲醫院)、濟寧市中醫院(三級中醫院)、濟寧市傳染病醫院(三級專科醫院)、濟寧市婦女兒童醫院(三級專科醫院)、濟寧市精神病醫院(三級專科醫院)和濟寧市直機關醫院。上述六家醫院2014年總收入約21.79億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