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電商布局加速醫藥和互聯網的“嫁接”,將對傳統零售渠道造成影響。 核心提示自2014年開始,醫藥領域與互聯網的“嫁接”就開始潮動。 進入2015年之后,從藥企、零售商、配送企業到互聯網巨頭,紛紛開始在醫藥電商領域加速布局,投資、并購潮此起彼伏。 多方期盼下的《互聯網食品藥品經營監督管理辦法》或許將在今年上半年正式出臺。伴隨著政策即將“開口”的驅動,在打通O2O目標與破除舊格局的構想下,各方勢力為了搶占先機,在自身優勢與新模式、新概念的交織配合下,既有小范圍的試水,也有全力祭出的“大招”,就目前來看,醫藥電商領域的大戲已然揭幕。 藥企紛紛試水電商領域 近兩年,互聯網已然成為各個行業變革的引擎。眼下,風口又吹到了醫藥領域。 這不,又有一家醫藥界的大佬要宣布試水電商,并且直接要以處方藥O2O為切入口,打造醫藥“云商”。 3月9日,上海醫藥發布公告稱,將以現金方式投資設立上海醫藥大健康云商股份有限公司,欲成為提供處方藥O2O銷售、健康管理的服務與貿易型電商。 而根據其公告顯示,上海醫藥的電商模式核心在于打造“電子處方”、“藥品數據”、“患者數據”三大平臺,提供線上解決方案;整合上海醫藥豐富的線下零售資源,布局三層零售網點;為患者提供專業、安全、便捷的處方藥購買和全面的長期健康管理服務,從而實現服務貿易一體化、醫院處方無縫銜接、醫生患者全程互動、線上線下相互融通。 其實,這個醫藥行業的巨頭可謂來勢洶洶。據了解,相對于現有的處方藥電商模式,上海醫藥具備了多種線下優勢:其一,擁有較為龐大的線下網點布局,僅從其2013年財報數據來看,上海醫藥旗下就擁有1981家連鎖藥店;其二,憑借醫院供應鏈服務外包項目的推行,在醫院處方建設、對接HIS系統等方面具有豐富經驗;其三,旗下DTP業務在高價自費藥領域處于行業領先地位。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上海醫藥電商公司設立之初便采用管理層持股、混合所有制安排,不經意間,又趕了回時髦。 其實除了上海醫藥這家業務涵蓋生產、研發、銷售、配送等醫藥全產業鏈的企業之外,不少醫藥生產企業同樣早已窺得先機。 康美藥業是一家以中藥飲片生產為核心業務的公司,其在數天前公告宣布,得到了相關部門的復函,同意其設立網絡醫院。其負責人之前表示,康美藥業未來將打造成網絡醫院、掌上醫院、智慧藥房、健康管家、醫藥支付和醫療保險等全方位智慧醫療健康服務平臺建設,形成醫藥電商閉環。 相比于上述兩家,不少藥企早在去年就開始了在電商領域的布局。 2014年3月底,香雪制藥在亳州設立香雪中藥飲片電子商務有限公司,作為國內首家中藥飲片電子商務交易平臺,該項目將飲片加工企業、飲片經銷商與用藥單位直接對接,通過嚴格控制入駐賣家的生產資質、引入第三方檢驗等措施,有效控制中藥飲片的質量。 2014年8月末,以嶺藥業也正式進軍電商領域,以嶺健康城網以整合以嶺藥業旗下醫、藥、健、養優勢資源,對消費者健康需求線上線下全方位管理。 多種勢力激烈角逐 相比于藥企的后發制人,來勢洶洶。一些傳統的零售商與配送商也沒閑著,紛紛轉型。諸如九州通,不僅在2010年就建立了自己的網上藥店,還于2014年12月18日,牽頭組建全國首個中藥材大宗商品電商交易平臺,投資額度超過2億元。而國藥控股也通過并購的方式進入互聯網領域。 不僅如此,隨著健一網、壹藥網、七樂康等傳統網上藥店獲得高額融資后,也紛紛變得財大氣粗,而有了強大資金后盾的網上藥店,加大了進軍醫藥電商的步伐。 其實說到醫藥電商,就不得不提那些互聯網企業。這些互聯網風口的引領者們也從2014年開始,紛紛布局醫藥領域。騰訊收購掛號網,推出微信掛號,阿里巴巴則推出“未來醫院”計劃,希望借助支付寶進入醫院支付領域。 并且在2014年初,阿里巴巴就和云峰基金收購中信21世紀有限公司,隨后將其改名為阿里健康。這家公司是國家藥監部門“藥品電子監管碼的唯一服務提供商”,而且它旗下的95095醫藥平臺擁有國內首個可開展互聯網藥品銷售(B2C)的第三方平臺試點牌照。 此外,天貓醫藥館已領跑其他同行,成為國內規模最大的第三方醫藥電商平臺。 相比于阿里,京東布局的步伐也不慢。2011年,京東就曾宣布注資醫藥流通企業九州通旗下網上藥店“好藥師”,借助九州通的行業優勢進軍醫藥電商領域。雖然這一合作最后因為一些其他原因終止,但這并未“澆滅”京東進入醫療領域的熱情,于2014年開始新的計劃,并如愿以償于2014年底獲得互聯網藥品交易資質。 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1月31日,持有互聯網藥品交易服務牌照的網站達到了375家。其中16家為第三方經營服務平臺,持A證;另有84家可與其他企業進行藥品交易的網站,持B證;最后一類可向個人消費者提供藥品的網站即網上藥店持C證,有275家。 政策推動醫藥電商加速發展 河南一家醫藥企業的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醫藥電商目前的風生水起,一方面是由于互聯網對于行業的改造,以至于產業鏈條上各個環節都在進行轉型與延伸,而另一方面,則是很大程度上源于政策的推動。 其實,中國互聯網藥品經營始于1998年,但不久之后,就被監管層叫停。 隨后,政策逐漸出現松動,2005年,政府有條件放開連鎖藥店申請《互聯網藥品交易服務資格證書》,規定藥品只能由網上藥店自行配送,同時嚴禁向個人銷售處方藥,嚴禁醫療機構上網銷售藥品。自此以后,不少連鎖藥店自行開設網上售藥業務,成為所謂“自主型醫藥電商”。 盡管如此,相比于2013年整個中國藥品消費市場逼近1.15萬億元的總規模,網上藥店42億元左右的銷售規模可以忽略不計。 但是,隨著醫改深入,各項推進醫藥醫療產業發展的政策紅利相繼出臺。去年上半年,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相關負責人赴多地調研醫藥電商監管及發展情況,并表示將制定有關政策,支持優化互聯網醫藥銷售。 2014年5月28日發布的《互聯網食品藥品經營監督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被視為自2009年新醫改以來最具改革思維的意見。 在行業人士的眼中,該辦法中的“可以委托第三方配送”、“單體藥店可以申請網上交易”、“部分處方藥也可以網上交易”等網售處方藥、網上藥店經營門檻、醫藥物流方面的規定,在政策放開的力度上可謂前所未有。 并且有不少行業人士認為,正式的文件可能會在2015年上半年頒布,預計銷售目錄、第三方物流配送標準、電子處方、處方外流、醫保對接等系列相關的配套措施有望陸續出臺。 而在政策的催動下,醫藥電商的發展已經潮起,盡管諸如O2O等模式仍處于探索階段,但對現有的醫藥格局會產生不小的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