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省藥協聯名上書 帶量采購能暫緩推進嗎?來源:CPhI制藥在線網址:http://news.PharmNet.com.cn
近日看到一篇文章:《14省醫藥行業協會聯名上書醫保局,審慎推進新一輪藥品集中采購試點工作》,筆者不禁為14省醫藥協會鼓掌。14省醫藥協會看到了第一批帶量采購出現的諸多問題,沒有引起管理部門足夠的重視,也沒有有效的改進措施,這對整個醫藥行業的發展是不利的。 從官方數據看,截至4月14日,25個中選品種在11個試點地區采購總量已達4.38億片支,占據約定采購量的27.31%,總金額達5.33億元。 官方稱,“中標藥品的質量和供應都得到保障,使用量超出預期,這說明有關政策正在全面落實。” 需要明確的是:試點區域醫院采購量不等同于實際使用量,還要看醫院是否真正使用,否則只是庫存數據,所以,所謂的階段性成果并不實際。 截止到目前,4+7帶量采購出現的問題基本匯總一下: 1. 造成區域間巨大的價格落差,形成了區域間巨大的不公平。 很多非試點區域的患者,跑到試點城市購買藥品,不僅給患者帶來了很大的不便,也讓患者疑惑為什么區域差價有這么大?為什么這個區域患者可以享受優惠價格,而我們享受不到?這公平嗎? 由于區域間的巨大價格差,一些藥販子開始琢磨從試點區域采購藥品,銷售到非試點區域,直接銷售給患者或者終端,賺取價格差,可以明確的說,這種事已經有不少人在干了。 2. 造成醫院和藥店之間的巨大價格落差,也讓醫藥分開成了一句空話。 我們知道4+7帶量采購的25個產品是指定在公立醫院銷售的,這就導致低價的入圍產品只能公立醫院買到,在外邊藥店是買不到的,這讓醫藥分開成了一句空話,反而更大程度上粘合了醫院與藥品的關系。 對于藥店,一直以來是院外市場的重要市場,也是患者購買藥品頻率最大的市場,但4+7帶量采購的指定公立醫院和巨大的價格差,讓藥店深受其害,增加患者的不信任和抱怨。 3. 藥企難以平衡試點區域市場價格體系。 試點區域內,由于價格的巨大落差,入圍藥企難以平衡公立醫院和藥店、民營醫院的價格,很多入圍藥企實在沒辦法,只好對藥店和民營醫院斷供,給入圍藥企造成了區域性銷量損失。 4. 藥企難以平衡試點和非試點區域的價格體系。 現在很多入圍藥企在區域價格上非常頭疼,因為各地都在聯動,比如福建省衛生健康委員會5月21日正式發布《關于做好跟進落實國家組織藥品集中采購中選藥品臨床配備使用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表示將在全省各公立醫療機構開展國家組織的"4+7"帶量采購工作。 江西省也在跟進,江西省醫保局聯合江西省衛健委下發文件,要求全省各公立醫療機構填報25種國家帶量采購中選品種的年度計劃采購量。也就是說,江西已經開始價格聯動和采購聯動。 其他各省估計短期內就會通過各種方式進行價格聯動。 5. 量和回款,到目前為止沒有具體的改進措施。 雖然截止到4月14日采購了5.33億,但是這只是初步采購,經歷了一個月后,目前實際使用量如何?沒有人去統計。筆者問了某個區域某個藥企的銷售人員,回復是按照原來藥企區域理想預估量,實際采購量還有很大差距,而現在使用進展并不明顯。反而非試點區域出現了串貨情況。 至于回款,目前還談不上,因為剛開始采購。 而且,如果采購量、使用量和回款達不到預期,具體找哪個部門投訴,現在也不清楚。 6. 藥品質量存在風險。 前幾天媒體記者向筆者說,某醫院醫生給患者開具了4+7帶量采購產品后,患者明確說不如進口藥物,而且呈現了一些原研藥沒有的副反應。 這種情況不知道管理部門是否發現并重視。 中國歷來重認證輕監管,雖然目前飛檢成為常態,但藥品質量問題頻發,那么有沒有對入圍的25個產品的質量進行一致性檢驗?有沒有對醫生和患者使用情況進行跟蹤?醫生和患者反饋的路徑和窗口有沒有設立? 上述問題到目前為止日益嚴重,也希望管理部門能拿出具體的解決方案。 那么,14省醫藥行業協會聯名上書醫保局能暫緩推進新一輪藥品帶量采購嗎? 筆者認為不太可能,能引起管理部門對目前4+7帶量采購存在的問題的重視,進而制定改進方案就很不錯了。 為什么不能,筆者認為以下幾點因素: 1. 4+7帶量采購是國家醫保局成立以來的重要工作。 2. 4+7帶量采購大幅度降低了藥價,藥企還能接受,說明藥價水分還很大,有很大的壓縮空間。 3. 醫保控費的緊迫要求。 4.《國家組織藥品集中采購和使用試點方案的通知》文件是國務院辦公廳正式發布的,是國家行為。 5. 總理肯定了藥品帶量采購取得的成績,要求及時全面推開。 所以,藥企不要幻想通過14省醫藥協會的呼吁就能讓國家醫保局暫緩推進藥品帶量采購,化學仿制藥帶量采購,價格持續下行,將成為必然。 也迫切希望國家醫保局能重視14省醫藥協會的呼吁,盡快出臺改進方案。 藥企還是積極想辦法應對,重新布局自身的發展戰略,調整業務單元結構,盡快適應政策和市場,才是關鍵。
|